溫王殿(外垵)石敢當、三仙塔、部分營頭 金王廟(外垵) 魯國大夫廟(外塹) 二興宮(內塹)
小池角關帝廟(五營頭全拍)
溫王殿(外垵)石敢當、三仙塔、部分營頭 金王廟(外垵) 魯國大夫廟(外塹) 二興宮(內塹)
小池角關帝廟(五營頭全拍)
Deleted
昨日加了臺北市山區小巴,小5與小5區公車路線。這兩條路線是從昆陽經舊莊街,然後到鹿堀的路線。那個鹿堀就是鹿堀事件發生地點,公車終點站的光明寺,就是當年當局關押涉入事件的村民的地方。從前南港山區是產茶區,但因為鹿堀事件而元氣大傷,拱手將茶葉市場讓給大文山與隔壁汐止了。
今日則是加上汐止的新巴士路線,分別是 F911、F903、F901 三條路線,走大尖山一帶的新巴士。接下來還要加上685吉林、292副線公車。
這陣子著重在關聯上面,尤其是水系、公車客運、公路路線。水系部分要來處理綠島、蘭嶼的水系關聯。最近覺得一直盯著 OSMCha 等 QA 工具看台灣的編輯變動,有點累而且影響自己的編輯步調。要自己提醒自己先留言提醒編輯可能的問題,然後再從 osm-tw slack 那邊,匯整整理後再來處理。
凡看到有建築的部份都畫上住宅範圍,也不管是不是工廠、商店、倉庫、養雞場…等等各種用途,作法相當粗糙隨便。這情形多到讓人沮喪,我覺得啊,OSM應該是畫手上有資料佐證,或自己實地走過的地方,對於不確定的,放著,總會有人處理。上個月想說來看一下安平區五期這地方,同樣的情形,範圍過大加上資料相當繁雜,因為它不是以街區﹝Block﹞為單位作繪製,島製資料載入過大,拖慢整個電腦效能,只好放棄。五期大部分是住宅區沒錯,但是如此大範圍標示,對圖資更動與修正,實是不小的負擔。
有分隔島的道路,並不是實際獨立的道路,畫作是兩條單行線,也是挺不合理的,使用上也相當混淆。
如果先翻譯OSM說明文件再來修正圖資,這樣是不是可以降低這樣的事情發生呢。只是我興趣還是比較喜歡到處跑,動滑鼠比動鍵盤輕鬆。若要翻譯,應該會從重點部分著手,看心情再翻譯剩下全篇。
開放文化基金會 (Open Culture Foundation, OCF) 已經搬離八德路一段光華商圈一帶了,但一直沒有在地圖網站更正,除了 OpenStreetMap 之外,連 Google 地圖也沒更正。
我今天編輯 OpenStreetMap,除了將原址修正之外,還加上八德路四段新的 OCF 辦公室點位,Google 地圖那麼也推出更正建議,希望 Google 那邊盡快接受修正。
反而 Facebook 粉絲頁那邊,地址點位那邊,已經是八德路四段那邊了。
這裡講一下 OpenStreetMap 多語言標示,不方便在演講時候講的事情。
不要輕易地動有不少社群活躍的地方,像是歐洲這邊,你可能編輯之後,因為是大規模變動,被抓到問題有人會向你反映,嚴重的情形會整個回退。我這裡是用 Wikidata 項目的國家名稱跨語言連結資料,所以很容易維基百科這邊名稱,跟原先在 OpenStreetMap 上面名稱不一樣,如果沒有注意很容易蓋過去。
相比之下,編輯中國或是美國遇到阻礙不多,前者是社群不大,不少地方行政區還沒人好好編輯填入多國語言,甚至還是中文加英文括弧的形式。後者則是美國人大都是單語言的人,不重視標示多語言,因此如果你要去美國某個地方玩,那就最好自行加上你熟悉的語言標示上去。因此,採用 Wikidata 那邊維基百科跨語言連結資料,在 OpenStreetMap 上來大量加多語言,在美國、中國這邊是容易做的。
在中文這部分,遇到簡中、繁中的問題,有時候是字體差異,有時候連用的翻譯用詞不一樣,甚至還有粵語發音的翻譯地名。zh-Hant, zh-Hans,甚至zh-Hant-hk都得去填入,最終希望能解決 name:zh 在各地大家習慣的地名稱呼不同,甚至要把 name:zh 實質上不用,各個 app 能夠是地區設定,取用 zh-Hans, zh-Hant。
由維基媒體基金會架設的 Wikimedia Map 用在各個不同的維基計畫,用來顯示位置資訊。Wikimedia Map 的網址部分只要下達想要的語言代碼,如 name:nan、name:hak、name:zh,甚至 name:zh-Hant,能即時變成用該語言代碼顯示。只是 Wikimedia Map 更新速度慢,你可能已經改好了加上去,但要三、四個月之後,Wikimedia Map 才會更新。
除了國內的大小地名之外,各國的國名、城市名稱,也能夠加上多語言。目前不光是台語、客家話,連中文的標示都沒很齊全,需要努力。
很久沒有到長春戲院附近晃。伊通街附近,長春戲院後面的都更建案昇陽十里華建案已經完工,這建案是為了防災而都更,先前原先有好幾家餐館,不知道之後會開什麼店。我已經將地址資訊記錄下來,先記錄下,之後觀察會開什麼店。
位於台中的台12線,就是大名頂頂的臺灣大道,連結臺中市區與臺中港。今天編輯建立台12線的關係,希望之後能一天一天的將還未建立關係的省道建立完畢。
目前還有台6、台13、台13甲、台61乙、台63、台31、台37,還沒有建立關係。省道建完之後,希望能建縣市道、鄉區道。
今天才發現,儘管蘭嶼各村的name欄位是用中文、達悟語並列方式,但達悟語的 name:tao 並沒有填入。今天趕緊都編輯加上去,另外還順道把蘭嶼島上的兩條鄉道也建起關係。
上週六去台中的 COSCUP Taigi 大會演講,回應部分沒說很仔細,這邊來用書面方式列出來。
目前在台灣這邊地名標示狀況,還沒有標示台語name:nan,數量有15,000,客家話name:hak還沒標示的量則是稍微多點,大概也是15,000這個量級。
運用提問時段談到的其中一個 API OverPass API,能夠執行檢索找出那個地名還未標示台語名稱 name:nan,只要在檢索語法那邊,將 name:nan改成 name:hak,就可以找出缺客語標示地名的部分
提問時間時,有聽眾提及師大有整理台灣各地標示台灣本土語言的辭書《台灣地名辭典》,可以當作參考。
OpenStreetMap 在台灣的地名以 GNS 資料庫為基底,再加上少數台灣堡圖有標示的地名。謝謝提醒有師大地理系出版的書,但礙於版權問題,不能整批匯入進來。
聽聞有人又談起飲水地圖,在此重申身為 OpenStreetMap 台灣社群成員立場。OpenStreetMap 計畫歡迎所有人使用資料,只要在遵循 OpenStreetMap 的規範與資料授權條款,資料庫是 OBdb 條款,圖磚則是 CC-By-SA 2.0。
不熟悉台灣開園生態的人來說,對於社群的合作定義可能不是很了解,台灣社群包括 OpenStreetMap 台灣在台灣並沒有法人地位,也就是俗稱的 NGO 身分,環境資訊協會成員談論飲水地圖提及與 OpenStreetMap 台灣合作,只是嘗試一起做甚麼,也不背書環境資訊協會內部的工作目標,他們聲稱的目標並未被 OpenStreetMap 台灣社群知悉與認可。
OpenStreetMap 台灣社群秉持維護 OpenStreetMap 在台灣的資料正確度目標,也獨力完成台北市飲水機的匯入資料與核實工作,並未獲得環境資訊協會的協助。而社群反映顧及整體地圖呈現問題,不應該填入 name 欄位,還有在飲水地圖 GitHub Reposit 開的 issue,並未獲得回應。反倒還有嚴肅問題並未獲得正視,而是嘻笑應對。
而後來環境資訊協會與 OpenStreetMap 之間互動遇到諸多問題,詳細可以看先前六月時發布的回顧文章。
屏東縣用計程車當公車跑的服務
今天前往木柵久康街一帶探查,要查明久康街相接的巷弄名稱。騎著單車迎著冷風,今晚吹得風特別的冷,而且風勢強移動的阻力也大。久康街是木柵市區的道路,附近起伏還蠻大的,而且有塊國有土地以前應該是眷村,目前先暫時闢建為簡易公園。
下次去木柵一帶要開始收集木柵市區的店家資訊。
最近在公車上看到首都新的到基隆的路線,1579公車。
來挑戰COSCUP Taigi,已經投稿寫好台文的投稿文章囉。愛寫台文介紹OpenStreetMap是一件嘸簡單的代誌。
看來還沒整理好,只有一種方向E,但應該是雙向。
這篇要強調是個人的參與觀察飲水地圖,不適合推論其他社群成員想法,其他人想法只有當他們自己出聲時為準。飲水地圖做為組織對組織的合作案例,追究個人的責任並不是成熟的作法,細數跟環資協會的合作,原本以為做為組織,會有一致的行動方針,至少對外接觸會有一致的行動。然而實際的接觸,社群成員需要一再重覆回應一樣的問題,以及回應滿滿為何要用 OpenStreetMap 的疑問,反映在聚會記錄上出現時常重覆或類似的記敘記錄。做為有組織有資源,並且有十幾年歷史環團的環資協會,需要重覆說明已經有人問過的問題,重申前人早已經說明過的理念,無疑令人失望。
Orthree on Flickr, CC-BY 2.0
飲水地圖選擇 OpenStreetMap,應該是著眼在本身資料變成OpenStreetMap資料庫,而不是單純選個網路地圖平台套疊在上面。毫無疑問的是,這是相當政治性的決定,自然需要受到公評,細數各項方案的優缺點,但一旦下了決定,環資與OpenStreetMap全力為了當初選定的目標努力衝刺,而非不斷的質疑為何要用。
OpenStreetMap是世界性質,容納各項有位置資訊的地理圖資平台,當初成立受到維基百科影響,採用類似的開源,社群共同編輯方式進行。從 2004 年成立至今,社群已經擴展到世界各地,台灣也有一定的社群規模參與繪製地圖、維護地圖資料,各自也有關注的主題,如公車、登山、單車、美食商家、無障礙設施等。
做為有十幾年歷史的環團,自然比起新興計畫 OpenStreetMap 更有組織性,而且也累積一定名氣,資源也比單純網路社群多。然而原先預期人力比 OpenStreetMap 社群多的組織,卻只想電腦螢幕前作業,未好好驗證取得的資料。我自己不時會實地踏查,包括驗證多個飲水點標示,並且直接新增前往的場所中看到的飲水機。政府常常釋出帶有地址但未有經緯度的資料,包括機關手上管理的飲水機清單,有經緯度的資料相當寶貴。假若帶有經緯度的飲水點清單,我自己來匯入都比較快,不需假手他人。
大臺北:
基隆北海岸:
輔過 State of the Map Asia 2018,兩天的行程到最後還沒辦法決定下一年的舉辦國家。台灣有被諮詢是否能舉行,但與會的台灣參與者決定本身沒有足夠能量,傾向不主辦。
盤點台灣社群的資源,常常面臨無足夠能力舉行活動的冏境。一般的小聚會常有湊不齊參與者的狀況。有辦大型活動,必須依靠學術單位如中研院、大專院校,才有可能舉行大會。
目前孟加拉是下一年可能的舉辦國家,有世界銀行的計畫資源,OpenStreetMap 在孟加拉有相當的力量,但可惜主要的活躍份子沒出現在大會上面,所以無法在大會時間時決定。
這是長期以來問題是,在台灣很多 OpenStreetMap 參與者絕大部分不是地圖相關公司,需要用自己時間出來做事情,也對自己的事業沒幫助。這次印度大量靠地圖公司 Mapbox 支援,才能辦 State of the Map Asia 2018 大會。在亞洲相當靠 Mapbox 資源,其他地方相信也有不少公司、組織才有辦法辦大會。
所以有人出來號招要在台灣辦大活動的話,回應少也不用意外。市燴一點的重點是請給名和利出來共享,不然大家各自有自己生活要過,花自己時間從工作崗位請假,幹馬做苦工成就別人。
就我知道的 OpenStreetMap 參與者來說,很多人是上班族,有家庭、工作。自己身份的限制,我們不是學生了,不是能隨意花時間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面。
必須說還好有人找到內政部公佈的外島限制水域範圍,能夠當作國界使用。至少比當年大致沿島嶼範圍畫的國界有依據。